古建筑被改成日式餐厅!甘肃天水文保院落为何“变味”了?

时间:2023-09-29 21:24:46 来源:60分钟激励短片高清日剧-搜狐百科

原标题:古建筑被改成日式餐厅 !变味甘肃天水文保院落为何“变味”了 ?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八月 ,古建改成甘肃旅游“最火暑期档”如约而至,筑被古城游也成为不少游客的日式选择。但在甘肃天水,餐厅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天水修缮一新的文保为何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文保院落内进驻了诸多业态。院落不仅参观区域受限,变味消费门槛提升,古建改成甘肃一些甚至被“改头换面”,筑被危及院落安全 。日式到底发生了什么 ?文保院落为何“变味”了 ?

01更改原貌 、餐厅私搭乱建

文保院落“面目全非”

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天水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 ,因历史久远,文保为何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为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其中省保级1处、县保级3处、保护点25处 。

天水市财政局数据显示 :天水市从2015年至2021年拨付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 ,没想到的是 ,不到两年后 ,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头换面”。很多商业进驻改造院落 ,成为了游客消费场所 。

位于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 ,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 。院中、台明被木板覆盖,营造成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展开全文

天水古城特聘顾问、负责修缮古民居的专家 黄国翔 :这种改变古院风貌的新加和改建并不被允许。修缮后雨天时雨水会溅到柱子上 ,加快糟朽。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见水一次伤害一次 。

黄国翔在去年底修建时就发现问题 ,曾多次要求经营主体停工整改并修改装修方案 ,但并未引起当时负责运营古城的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视 ,日式风格餐厅最终如期开业  。而在天水古城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天水古建专家 赵昌荣 :赵氏祠堂后面的第三院,整个油漆全部刷了,他把那些刻有棱角的东西全部都磨平了 。还有16号院,为了方便顾客上下  ,院落经营者把原来的楼梯都取掉了。

解放路的10号和12号文保院落,也成为一家经营餐饮和罐罐茶的餐厅。曾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 ,在后院,经营者还加盖了彩钢厨房。

天水古城市民 :纯粹是突出商业利益 ,没有文化沉淀,没有真正原汁原味的东西 ,古城就“三不像” 。

02

经营项目未批先设

古城不“古”监管难 ?

为何文保院落的保护利用中会出现如此“任性”的现象?投入超8亿元的公共财政支出进行保护修复后的文保院落,都在经营哪些业态?

2022年9月 ,天水市秦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授予了天水市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9处文保单位特许经营权,同时要求,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展示利用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相关流程  ,履行审批备案手续。

这意味着 ,无论是业态设置,还是装修改建,都需要经过至少县级文物部门的批准。而该公司所存的商户档案中可以看到 ,有文保院落的申报材料和目前的实际经营业态不符。

以“维新堂”为例 ,申报材料中标注的经营项目是紫砂壶 ,实际开设的却是餐厅。此外,还有酒馆变火锅 ,茶社成餐厅的情况 。按照文保部门要求 ,文保院落不管是业态的设立还是变更 ,均需要经过申报,在专家评估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秦州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股股长汪祥军表示 ,2022年9月,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曾下文要求 :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状况开展评估 。而这些“改头换面”的经营均系未批先设、未批先修,要求竟成一纸空文 ,而主管部门又因为没有收到任何报批手续,所以无从监管来推责 。

03

监管缺失违规改造

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 ,天水古城多个文保院落违规装修、添建变为餐厅,防火风险也随之增大,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

在赵家大园3号院,院中顾客使用燃气小炉加热菜品 ,院中厨房烹饪使用液化气 ,均出现明火 。其他多家餐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文物建筑禁止使用明火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严格控制使用明火。这是因为 ,大多古民居在建造时使用木材,并以群落出现,一旦发生火灾且未能被有效控制,极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此外 ,文保院落中还存在遮挡消防设施 、木结构缠绕易燃物 、私拉电线等问题 。

记者手记

文保院落能不能商业化  ?答案是肯定的 。充分活化利用,让文物焕发出时代活力,不仅是对古建的一次“解放”与“拯救”,也是丰富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有益举措 。

但如何商业化?还需要合理化探究  。管理放纵 ,监管失位,只会带来重重隐患。毋庸置疑的是,活化利用的前提 ,是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让文物“活”起来的多样路径中,决没有一味趋利  、牺牲文化价值、让文保院落再遭破坏的这条路 。

记者丨王妍 马凌峰

推荐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