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半年多,“华为天才少年”的人形机器人终于来了。

时间:2023-09-29 20:28:24 来源:60分钟激励短片高清日剧-搜狐百科

原标题 :等了半年多,等半的人“华为天才少年”的年多人形机器人终于来了。

华为 “ 天才少年 ” 、少年 B 站科技类百万粉丝 up 主...

相信大伙儿对顶着这些头衔的形机稚晖君 ,肯定不陌生吧 ?

当年以天才少年计划最顶格的器人 201 万年薪加入华为之后 ,稚晖君这三个字就仿佛自带了光环效果。终于

不过去年年底,等半的人稚晖君却突然从华为离职 ,年多要自己下海创业去做机器人。少年

曾经华为 “ 天才少年 ” 的形机身份 ,再加上机器人的器人风口 ,一时间还引发了不小的终于讨论。

光是等半的人这半年多的时间,稚晖君的年多智元机器人就已经拿到了百度 、经纬创投等明星创投机构的少年钱,十几亿美元的市场估值更是高得吓人 。

一个机器人项目能拿这么多钱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自然也十分期待 ,稚晖君的机器人到底能做成什么样 。

只不过,除了能在稚晖君的 B 站和微博上找到一些项目的蛛丝马迹之外,他们团队似乎都不咋高调 。

展开全文

等了半年多,今天,稚晖君可算是带着他的人形机器人来了。

好消息是,差评君也去到了发布会现场 ,给咱带回来了一手的消息 。

从发布会现场的成品来看 ,这次的主角 “ 远征 A1” 智元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确挺赛博的。

175cm 的身高 、 55kg 的体重,承重 80kg  ,单臂最大负载 5kg ,这放在现实里,高低也是个帅小伙儿。

整体造型上 ,跟去年马斯克的擎天柱 、小米的 “ 铁大 ” 差不太多 。

按照咱平时上下班的走路速度 ,一个小时能走 5km  ,远征 A1 的走路速度 7km/h 跟人类其实也差不多 。

而在关节的设计上 ,远征 A1 也朝着更像人的方向努力 。

在机器人的关节自由度上  ,一般来说,关节自由度越高,机器人也就越灵活 。

像我们人类的关节正常来说是 200 多个,这次远征 A1 的关节自由度虽然只有 49+ ,但团队想了个 ” 反关节设计 “ 的法子 。

也就是 ,把膝盖那个地方往后折 。

这对于人类来说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恰恰是这种反关节的设计 ,能够让远征 A1 有更多灵活运动的空间,能干的活儿自然也就更多了。

而且,为了提高远征 AI 的通用性,他们团队还在机器人上做了模块化设计 。

两条腿可以拆了,换成轮式的,手也可以卸下来 ,换成电钻,或者螺丝刀。

我算是看出来了,稚晖君和他的团队真的很努力在想怎么才能让远征 A1 干更多的活儿。

根据官方展示的视频,远征 A1 能够在工厂、生化实验室还有家庭三个场景里实现应用。

像汽车产线里的底盘装配、外观检测这些高重复性又枯燥的工作,视频里的远征 AI 做得稳稳当当。就连电子厂里组装装配、物料搬运的活儿也给包了。

或许以后像拧螺丝 、零件组装这些简单的活儿都能让人形机器人来干了 。

而且 ,远征 A1 看起来也是个搞科研的一把好手,生化实验室里的样本制备和样本扩增也能让它来。

在家里就更夸张了,远征 A1 上能辅导孩子做功课,下能在厨房打鸡蛋 。

至少目前从视频展示来看,远征 A1 没啥毛病,不过遗憾的是,这些能力只出现在视频里,没能在现场亲眼看到。

唠了这么久 ,相信大伙儿也好奇了 ,这远征 A1 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其实吧,无论是哪家做人形机器人 ,都绕不过两个问题 :一是怎么才能让人形机器人跟人类一样动作灵活 ,二是怎么才能跟人类一样聪明 。

在第一个问题上,除了波士顿动力的 Altas  ,其他家的人形机器人多多少少都免不了被吐槽走起路来像个 “ 脑瘫 ”  。

因为关节电机这事儿就不好解决。

毕竟 ,机器人要想灵活 ,不仅要求关节电机的数量尽可能多 ,而且体积得小 、重量得轻 ,对扭矩也有要求。

针对电机关节的问题,智元这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自研的 PowerFlow 关节电机。

根据官方的数据,关节电机的峰值扭矩可以达到 350Nm  ,重量也只有 1.6kg 。

而且,为了让远征 A1 能够保持高功率的输出,电机中还加入了液冷散热结构。

另外  ,智元这次自研的还有个灵巧手 SkillHand 。

12 个主动自由度、 5 个被动自由度 ,让远征 A1 干起活儿来灵活了不少。

当然了,光有硬件还不够,机器人要动起来少不了运动控制算法的加持。

这运动控制算法的主要工作 ,就是协调关节电机 ,完成指定任务 。

打个比方 ,机器人要从桌子上拿苹果 ,那用什么样的姿势 、用什么样的速度去拿 ,都需要运动控制算法发挥作用 。

根据稚晖君在发布会上的说法,远征 A1 的运动控制算法已经迭代了三个版本,从最初的 IQP  ,到 CMPC  、线性 NMPC  ,再到非线性的 NMPC 。

而针对第二个如何让人形机器人变得更聪明的问题 ,这次发布会也有个重头戏,那就是对具身智能的介绍 。

具身智能 ,你可以理解成聪明的 AI ,有了实体化。

像这次的远征 A1 ,有了个名叫 EI-Brain 的具身智脑框架 。

这个框架主要包括云端超脑 、大脑、小脑以及脑干,分别对应着任务级、技能级 、指令级和伺服级四个层级 。

像小脑就负责运动控制指令的生成,大脑就需要具备理解、推理的能力 。

而且,为了让机器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像个人  ,智元还在远征 A1 里加入了一个 WorkGPT 大模型。

大模型的厉害想必大家伙儿也已经见识过了 ,在稚晖君看来,语言和图像大模型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 。

其一,是庞大的先验知识库和强大的通识理解能力 。

比如说 ,你想让远征 A1 拿走桌子上的垃圾  ,但你完全不需要告诉机器人哪些是垃圾,因为它能够自己分辨出来。

其二,就是复杂的语义多级推理能力。

咱们再打个比方 ,在一堆积木里,如果指令是把蓝色积木放在红色积木上面 ,那执行起来是很简单的 。

但如果是把蓝色放在红色下面,机器人就需要考虑积木不能浮在空中,那怎么完成任务 ?

如果放在以前,可能需要单独设定一个程序  ,一步步告诉机器人,先把蓝色积木放在别的颜色上面 ,再放上红色积木。

但大模型不需要提前设定  ,它自己就知道需要考虑重力的条件。

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大模型的加入让远征 A1 懂推理了 。

其实吧,要是放在去年,大家都还不怎么爱提具身智能这个概念。

但自打这大模型成熟以后 ,具身智能就也跟着火了起来。

科技公司们变着法子想把自家的硬件变成具身智能 ,包括这几天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的数量都比去年多了不少 。

可以预见的,接下来人形机器人 + 大模型的组合,应该会成为主流趋势 。

不过,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界的圣杯,也不是那么容易能攻下来的,光是让人形机器人怎么走好路这一条 ,就已经难倒很多人了 。

差评君也跟稚晖君聊了聊,他告诉差评君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研发上,还存在缺少姿态数据和视觉数据的难点 。

特别是姿态数据 ,目前可以用来训练的资源并不算多。

这两种数据,影响着人形机器人该以什么样的姿势执行指令,以及对于物品的识别准确度 。

不过,这次的远征 A1 只花了半年的时间 ,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实属不容易。

而在未来,稚晖君还希望把机器人的成本打到 20 万以内。

说不定到时候 ,咱就能买个机器人溜火锅了。

撰文 :西西编辑:江江&面线封面  :焕妍

图片 、资料来源:

B 站:稚晖君 、智元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微博

智东西 ,人形机器人黑科技解密 :后空翻 、动手指都靠它

北京日报  , 2023 世界机器人大会,一场 “ 新奇特 ” 的科技盛宴

投中网, “ 华为天才少年 ” 转身创业人形机器人

推荐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